铭记历史,致敬英雄丨我校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观影活动-ag百家乐官网

作者:发布时间:2025-09-19浏览次数:1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铭记抗日战争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校团委组织部于2025年9月17日在仓山校区礼堂组织开展"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观影活动,200多名青年学生代表参加观影交流。


活动所播放的影片《万里归途》是以撤侨行动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外交官在异国险境中,为保护同胞生命安全,克服重重困难、跨越生死鸿沟的坚定与担当。虽然故事聚焦于当代撤侨,但其中蕴含的“人民至上”的信念、面对危机时的无畏勇气,与80年前中国军民在反法西斯抗战中,为守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而浴血奋战的精神一脉相承——无论是战火纷飞年代的冲锋陷阵,还是和平时期的挺身而出,“守护同胞、捍卫家国”始终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80年前,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了反法西斯抗战的伟大胜利,铸就了不畏强暴、坚韧不屈、团结奋斗的抗战精神;今天,《万里归途》中的外交官们用智慧与担当诠释着新时代的使命与坚守。

本次观影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历史教育课,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感召,引导同学们从影片中汲取力量,深刻理解“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的深意。

观影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深受触动。大家认为,在反法西斯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观看《万里归途》,更能体会到今日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更加明白青年一代的责任。未来将以史为鉴、以志为帆,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学习生活中,以昂扬的姿态肩负起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观看感悟

校团委学生副书记 校青马班成员 陈岑林

影片中最动人的,不仅是外交官的英勇无畏,更是每个普通同胞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之光。这种光,此刻也照亮了礼堂里每一张年轻的脸庞。我们看到有同学悄悄拭去眼角的泪花,有同学紧握双拳神情肃穆,这种无声的共鸣,恰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此次观影如同一粒火种,点燃了同学们胸中的赤子之情。散场时,不少同学仍在热烈讨论剧情,交流感悟。相信这份震撼将长存心间,化作鞭策我们前行的力量——因为我们深知,无论未来走向何方,身后永远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等待着每一个游子平安归来。

校团委学生副书记 校青马班成员 周雨珊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它展现出的人性光辉。宗大伟不是天生的英雄,他也会害怕,也有对家人的牵挂,但在同胞需要的时候,他选择了挺身而出。在与叛军首领进行那场惊心动魄的“轮盘游戏”时,他的手在颤抖,脸上写满恐惧,可他还是为了同胞,扣下扳机。而成朗从最初的稚嫩,到后来在困境中独当一面,他的成长让人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担当。还有那些普通的同胞,在困境中相互扶持,没有放弃希望,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让人感动。 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和对人民的关怀。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在现实中,中国的撤侨行动一次次向世界证明,祖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同胞,只要有需要,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接大家回家。手中的护照,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回家的保障,它代表着祖国的力量和担当。《万里归途》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珍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温暖。那些在战火中坚守的外交官,他们是无名英雄,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奋斗,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学生会执行主席 校青马班成员 陈婧薇

《万里归途》最打动人的,从不是轰轰烈烈的枪战戏码,而是藏在“归途”二字里的中国式浪漫与担当。影片以努米亚共和国战乱为背景,将撤侨这一宏大命题,落足于外交官宗大伟、新人外交官成朗等普通人身上。他们没有超能力,面对叛军的枪口会恐惧,面对同胞的质疑会焦虑,却始终攥紧那本中国护照,用智慧与勇气在战火中为同胞劈开生路。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带你们回家”的声音穿透硝烟,当同胞们手挽手唱着国歌穿越边境线,那种对“家”的执念、对“同胞”的守护,瞬间击中人心。影片让我懂得,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异国他乡为我们挡住了风雨;所谓“大国底气”,就是无论身处世界哪个角落,祖国永远是最坚实的后盾。这份安全感,是无数人用热血与坚守换来的归途灯火。

校学生会执行主席 校青马班成员 陈美莲

《万里归途》没有用宏大的战争场面堆砌,却以外交官撤侨的视角,让我读懂了“祖国”二字的重量。影片里没有无所不能的英雄,只有两个带着同胞穿越战火的普通人。宗大伟从最初的犹豫,到为了同胞一次次突破险境;新人外交官成朗,用稚嫩的勇气点燃大家的希望。最戳我的,是他们举着中国护照穿越交战区时,那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带你们回家”,瞬间让人泪目。这不是虚构的热血,而是真实撤侨事件的缩影。它让我明白,我们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异国他乡为我们挡住了风雨。无论身在世界哪个角落,祖国永远是最坚实的后盾。

校团委组织部负责人 黄淑臻


《万里归途》以努米亚撤侨为叙事核心,却在中国人民纪念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的节点上,显影出跨越时空的共振。影片中,外交官手握外交护照穿越炮火,让我想到1937年南京街头那些奔逃的同胞——当年我们缺少护身的旗帜,只能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流血。八十载光阴,把“没有祖国,你什么都不是”的教训铸成一句新的旁白:有强大的国家,才有归途。片尾,护照背面浮现的那行字,不仅是今日中国给公民的安全承诺,更是先辈用十四年抗战换来的尊严接力。当宗大伟将撤侨名单与抗战英烈名册并置,我豁然明白:从“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到“带你回家”,中国人对和平的渴望从未改变,只是守护方式从血肉长城变为外交、军舰与每一位平凡的外交官。八十周年,我们不仅祭奠硝烟,更把反法西斯精神转化为对和平的坚守——让每一道边境线都成为归途,而非绝路;让每一声“中国人”都成为庇护,而非靶子。万里归途,归的不仅是侨民,更是历史与未来的握手。愿下个八十年,世界不再需要炮火中的撤侨,而和平的护照,能为所有孩子照亮回家的路。

校融媒体中心负责人 陈渝静

电影《万里归途》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战争场景的呈现十分逼真,残肢断臂、漫天战火,还有人们脸上的恐惧与绝望,都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努米亚共和国。比如宗大伟和成朗穿越沙漠时,缺水、高温以及迷路的困境,都展现得极为写实,让人切实感受到撤侨之路的艰难险阻。此外,电影也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战争的残酷让无数人失去家园和亲人,努米亚共和国的战乱场景,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珍贵。而外交官们在战火中努力撤侨的行动,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爱与和平的力量。

校语工部负责人 吴森华

《万里归途》用硝烟弥漫的镜头,撕开了撤侨背后不为人知的艰难,也让“安全感”有了最具体的模样。没有超能力加持,外交官宗大伟的每一步都踩着生死线:用演技与叛军周旋,在沙漠里耗尽体力寻找同胞,甚至要靠掷骰子赌命——这些真实到窒息的细节,恰恰让“英雄”二字更有分量。当战乱中的同胞得知“祖国派来的人接我们回家”时,那种从绝望到希冀的眼神,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冲击力。电影结尾,飞机穿过云层平稳落地,那句“欢迎回家”轻得像一声叹息,却重得承载了所有归途的重量。原来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异国他乡,为我们挡住了枪林弹雨。

校社团管理部负责人 蓝家涛

今天在观看了电影《万里归途》之后,发现影片虽没有用宏大的战争场面堆砌,却让“回家”二字有了千钧重量。影片里,外交官宗大伟和新人成朗,在战火纷飞的努米亚,用不被看好的“谈判”“沟通”,带着125名同胞穿越生死线。没有超能力加持,他们会恐惧、会争执,甚至要在枪口下赌上性命,但“带大家回家”的信念从未动摇。最戳人的是片尾,同胞们踏上祖国土地,听到那句“欢迎回家”时的热泪。这让我真切感受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安稳,是有人在异国他乡用责任与勇气守护。影片不只是讲了一个救援故事,更让我读懂:祖国永远是每个同胞最坚实的后盾,这份安全感,才是最动人的“归途”。















网站地图